佛門分宗 累死大家... 佛法廣大精微,包羅萬象,所有入世出世一切諸法,皆在其範圍之內。揚眉瞬目,擔水劈柴,是極尋常的世法,然而若欲研究:何以有眉目水柴?何以會揚瞬擔劈?則非深入經藏,窮法相唯識之學,必不能提出一個所以然的圓滿答案。因此大至整個宇宙,小至一粒微塵,其性其相,其體其用,若不把佛法來說明,就永遠成為啞謎。 佛法傳到中國後,就分出許多宗來,倘若研究分宗的理由:第一、三藏教義,卷帙太多,不分門就艱於研讀。第二、法法各異,有時其性質還極端相反,合之則兩俱不成,分之則各顯其用。第三、眾生根器不等,若欲對治習氣,勢須對症下藥,症既多端,則藥需分類。第四、為使系統清晰,便於傳承故,不得不化整為零,避繁求簡。第五、佛法廣大精深,若欲遍學,則壽命精神皆有限,勢必至一無所成,倘若一門深入,則下手及成功皆易。第六、歷代佛門大德,其所修證傳持之法,既各有不同,則其所根據以化導後進者亦異,由是各立門庭,勢所不免。這些皆是佛門分宗的理由。有人以為分宗是佛法的分裂,其實分宗乃是分工合作。 漢傳佛教的八宗三論宗 三論宗,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,依中論等三部論著而立宗,故名為三論宗。言祖師之血脈則以文殊菩薩為高祖,馬鳴為次祖,龍樹為三祖。龍樹有二弟子,分二流,一者龍樹,龍智,清辨,智光,師子光;一者龍樹,提婆,羅?羅多,沙車王子],鳩摩羅什。羅什來到中國後,盡譯三論,為此土之高祖。弟子事之者稱三千人。以道融、僧睿、僧肇、道生,為尤著,並稱為"關中四傑"。道生後有曇濟、僧瑾、道猷。曇濟後有道朗,道朗後有僧詮。時當北齊之初。法統將絕,詮再興之。詮後有法 房地產朗、辨公、慧勇、慧布,其中以法朗最為著名。嘉祥大師吉藏出其門。三論宗於以大成。嘉祥已前稱"古三論",又稱"北地之三論";嘉祥以後稱為"新三論",又稱"南地之三論"。諸祖中特定嘉祥為太祖。而北方又加龍樹的《大智度論》,稱為四論宗。惟不盛。《南海寄歸傳 》一曰:"所雲大乘無過二種:一則中觀,二乃瑜伽。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,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。"是三論法相之二宗也。天台宗 (法華宗)天台宗是佛教在中國的一個宗派。名字來源於其創始人智顗。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。天台宗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並於9世紀初被日本僧人最澄傳到日本 。天台宗學統自稱有九祖:龍樹、慧文、慧思、智顗、灌頂、智威、慧威、玄朗、湛然 。慧思在慧文的理論基礎上發展了「一心三觀」的理論:一切事物都由因緣所生,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,這是觀空;但雖然如此,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像貌,這是觀假;然而空與假是同一的,此謂觀中。在這個基礎上智顗認為世上有3000種世間,但這3000種世間都出於一念心中,因此稱之為「一念三千 」。能將這一切都領會,那麼人就達到了頓斷三惑,圓證三智的境界。這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。天台宗的宗旨是《妙法蓮華經》,指南是《大智度論》,扶疏是《大般涅槃經》,觀法是《大般若經》。因為它的宗旨是《妙法蓮華經》,因此也被稱為法華宗 。9世紀初,日本僧人最澄將此宗傳到日本,在平安時代(784~1192),與真言宗並列發展,史稱「平安二宗」。13世紀由此宗分出日蓮宗。 禮服當今,日本天台本宗、日蓮宗 都很興旺,而日蓮宗在20世紀又分出幾個新興教派。賢首宗(華嚴宗)華嚴宗,又稱賢首宗,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,此宗以《華嚴經》為所依,故稱為華嚴宗。以唐之帝心杜順和尚為始祖,雲華智嚴法師為二祖,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,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,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。宋朝加入馬鳴、龍樹而為七祖。實際創始人是法藏,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 為初祖。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,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。大唐道璇律師於日本天平八年,齎《華嚴宗章疏》入日本,新羅之審祥往大唐,從賢首學華嚴,後至日本,住於大安寺 。日本始有華嚴宗。十宗略說華嚴為經中之王,秘於龍宮,龍樹菩薩乘神通力誦出略本,流傳人間。 有唐杜順和尚者,文殊師利化身也。依經立觀,是為初祖。繼其道者,雲華智嚴賢首法藏以至清涼澄觀,而綱目備舉,於是四法界十玄門六相五教,經緯於疏鈔之海,而華嚴奧義如日麗中天,有目共睹矣。後之學者,欲入此不思議法界,於諸祖撰述,宜盡心焉。在判教上尊《華嚴經》為最高經典,並從《華嚴經》的思想,發展出法界緣起、十玄、四法界、六相圓融的學說,發揮事事無礙的理論。此派從盛唐立宗,至武宗 滅佛後,逐漸衰微。禪宗 據佛經《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》中載,佛陀在靈鷲山為眾人說法時,閉口不言,拈花而立。全場只有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。就在眾人不明的情況下,佛陀以「佛心印心」的方式傳給了摩訶迦葉尊者。佛陀曰: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付囑與摩訶迦葉 」,因此摩訶迦葉尊者為西天(印度 售屋網)禪宗第一代初祖。迦葉尊者秉承世尊衣缽,將法脈傳給二祖阿難尊者,法脈迭傳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,達摩祖師秉承師父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的囑咐,來到中國弘法,成為中土禪宗初祖。(印度禪的這二十八祖的法脈據考證可能是後人捏造的。胡適在《荷澤大師神會傳》中曾有考證。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法脈的記載。禪宗的這個「禪」字本來是從梵文 「禪那」音譯變來的。梵文「禪那」是指一種精神的集中,一種有層次的冥想。而「禪」在漢傳佛教 禪宗是指對本體的領悟,或是指對自性的徹見。)菩提達摩於中國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(公元520年),乘商船到達廣州。達摩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,於是至金陵(今江蘇南京)與其談法。當時梁武帝一心欽慕佛法,不論是建寺、造經、供僧,皆不遺余力,而自認很有功德,達摩祖師卻一語道破,告訴梁武帝毫無功德。當時在南朝主要流行的是小乘佛教,雙方終因會晤不契,祖師「一葦渡江」,在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,等待傳人。後傳佛心印二祖慧可(公元487年——593年)、三祖僧璨(公元?——606年)、四祖道信(公元580年——615年)、五祖弘忍(公元602年——675年)、六祖惠能(公元638年——713年)。唐高宗鳳儀二年(677年),六祖到曹溪寶林寺(今廣東韶關南華寺),弘揚禪宗,影響漸大。唐玄宗開元二年(730年),在洛陽的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,惠能弟子神會辯倒其餘宗派,使得禪宗樹立了全國性的影響。六祖門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,各化一方,所謂「一花開五葉,結果自然成」,共分臨濟宗、曹洞宗、雲門宗、法眼宗、溈仰宗五宗,成為唐朝以後的佛教主流 好房網。但宋朝後,僅存臨濟與曹洞 二宗。禪宗在中國分成「五家七派」,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,影響甚廣,至今仍延綿不絕,在中國哲學 思想及????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。 8世紀,禪宗從中國傳入朝鮮。南宋時,日僧榮西在天台山受法,遂將臨濟宗黃龍派禪法帶至日本;南宋末中國僧人東渡日本又傳去臨濟宗楊岐派禪法。13世紀初日僧道元又將曹洞宗禪法帶至日本。日本禪宗現主要有曹洞宗、臨濟宗、黃檗宗(明末清初福建臨濟宗黃檗山萬福寺隱元應邀赴日所傳)。東南亞各國也受到了禪宗的影響。越南禪宗最早為滅喜禪派,為從三祖僧璨受禪法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 (Vinitaruci,又譯「滅喜」)所創。後又有中國無言通禪派(觀壁派)、雲門宗、曹洞宗禪派等傳至越南。 溈仰宗。溈山靈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創立於湖南寧鄉溈山密印寺,慧寂治所在棲隱寺(今江西宜春的太平興國寺)。 臨濟宗。由黃檗希運禪師住持宜豐黃檗寺(今江西宜春境內宜豐縣)初露端倪,義玄從希運學法33年之後往鎮州(河北正定)滹沱河畔建臨濟院創立。因臨濟義玄住鎮州(治所在今河北正定)臨濟院而得名。臨濟宗傳至楚圓(986-1039) 門下,又分出黃龍派、楊岐派。 曹洞宗。由洞山良價與其弟子曹山本寂創立,良價禪師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境內宜豐縣洞山,良價的弟子本寂(840-901)在豫章洞山(今江西境內)普利院學法數年,後到曹山(今江西宜黃境內)統揚師法,遂使宗風大舉。由於良價住洞山,本寂居曹山,所以禪林中把師徒兩人創立、弘揚的新禪宗稱為「曹洞宗」。 雲門宗。文偃創立。因文偃住韶州雲門山(在今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北)光泰禪院而得 面膜名。 法眼宗。文益創立。南唐中主李璟賜諡其為「大法眼禪師」而得名。 黃龍派。慧南創立。因其住黃龍山(在今江西南昌市)而得名。 楊岐派。方會創立。因住楊岐山(治所在今江西萍鄉縣北)而得名。 禪宗創始於南北朝前來中國的僧人菩提達摩。他在佛教釋迦牟尼「人皆可以成佛」的基礎上,進一步主張「人皆有佛性,透過各自修行即可獲啟發而成佛」。後另一僧人道生再進一步提出「頓悟成佛」說。唐朝初年,僧人慧遠承襲道生的「頓悟成佛說」,並將達摩的「修行」理念進一步整理,提出「心性本淨,只要明心見性,即可頓悟成佛」的主張。 禪宗時世主張學佛不必打坐,禮佛不必讀經,也不必出家,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。禪宗認為,禪並非思想,也非哲學,而是一種超越思想與哲學的心靈世界。 禪宗思想認為語言文字會約束思想,故不立文字。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「悟道」,唯有隔絕語言文字,或透過與語言文字的衝突,避開任何抽象性的論證,憑個體自己親身感受去體會。禪宗為加強「悟心」,創造許多新禪法,諸如雲游等,這一切方法在於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。禪宗的頓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時空、因果、過去、未來,而獲得了從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自由感,從而「超凡入聖 」,不再拘泥於世俗的事物,卻依然進行正常的日常生活。禪宗並不特別要求特別的修行環境,而是隨著某種機緣,偶然得道,獲得身處塵世之中,而心在塵世之外的「無念」境界,而「無念」的境界要求的不是「從凡入聖」,而更是要「從聖入凡」。得道者日常生活與常人無異,而是精神生活不同。在與日常事物接觸時,心境能夠不受外界的影響,換言之,凡人與佛只在一念之 酒店工作差。密宗(真言宗) 密宗來自印度,在印度稱為Tantra ,此Tantra於印度是脫離宗教師徒秘密相傳的,有別於佛教界的密宗,但是系統與根源或有關連。在印度,密宗一直是秘密流傳,而且混入各宗教內以求自保。在佛教界內的密宗也稱真言陀羅尼宗、真言宗、瑜珈宗、金剛頂宗、毗盧遮那宗、開元宗、秘密乘、密乘,是佛教的一個支派,源自金剛乘。大乘佛教傳承自印度龍樹菩薩。7世紀興起於東印度的波羅王朝,於唐朝中期傳入中國。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,印度高僧善無畏、金剛智、不空來華,史稱〝開元三大士〞。三位密宗大師,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,於長安的大興善寺(位於今西安市)譯出大量密教經典,宏揚密法,稱為唐密,主要的道場包括長安的大興善寺、青龍寺和扶風縣的法門寺。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,唐密由日本弘法大師空海傳入日本創立真言宗,又稱為東密 。七世紀初,西藏國王松贊干布因國力強大,產生對文化的渴望,於是同時向中國與尼泊爾請求聯姻與文化輸入,中印兩派文化的勢力在西藏最後由印度勝出,佛教亦於此同時由中印個別傳入西藏。八世紀中期,西藏境內苯教勢力一度抬頭,興起反佛聲浪。印度僧人回印之後請來密宗上師蓮花生大師入藏以神通力攝服藏人,於是密宗就此傳入西藏。連花生大師的傳承後世人稱紅教 (寧瑪派),其內涵與東密有別,後世人稱為藏密。十世紀初,藏人馬爾巴譯師入印度求法,向印度密宗上師那洛巴學得密法回藏,傳給無數藏人,其中包括著名的密勒日巴上師,後世對此一系的傳承稱為白教(噶舉巴),西藏首位轉世活佛大寶法王 即密勒日巴的徒孫。密宗通稱密教,以顯自宗所詮教理,最為尊密,深妙奧秘,故以秘自稱,對稱於顯教;密宗 房屋二胎認為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金剛界、胎藏界教法,方為佛自內証境界 ,故不得對未灌頂行者,宣示其法。淨土宗 淨土宗是佛教的一個宗派,創始人是善導(613~681年),流傳於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越南等地。這一宗派認為,靠個人的力量企圖解脫現實的世界是不可能的,必須靠佛力的接引、救援才能脫離現世的穢土,往生西方淨土。這是宣揚成佛最容易的一個法門,在民間下層最為流行。它宣稱人世為穢土,阿彌陀佛世界是極樂世界,沒有一切身心憂苦,唯有無量清淨喜樂。它還宣稱人世間窮苦人今生有各種苦難,是前世不肯為善的報應,而幸福的人之所以有幸福的生活,都是前世所行、所積的德;提倡大修功德,營造塔廟,往生西方淨土。日本的圓仁和尚入唐求法,把淨土宗傳入日本。淨土宗的修行方法是修行者日常念佛修行,命終時藉著阿彌陀佛 的慈悲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是一個以自力加上他力的修行方法。 淨土二字,是一個統稱,可以次序區分為四種:常寂光淨土 實報莊嚴土 方便有餘土 凡聖同居土 這四者中,又細分為九品,高下不同;皆由修行人念佛功夫深淺的不同,而各往生淨土。所得之品位,亦有高下階級之殊,但若能不斷功用,自然日有勝進。(註:往生後以四土九品區分,並不是佛陀有分別心,而是類似因材施教 的性質。因為往生西方的眾生程度參差不齊,所以阿彌陀佛把這些眾生依程度區分成九種,並給予不同方式的教學。當往生淨土以後,由於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所以就算往生的眾生本身的惡業未除,亦不會再生起作惡的念頭。而且能夠親聽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的說法,證得無生忍。學有所成以後的菩薩將會返回娑婆世界去幫助其他的眾生。打個比喻來說,極樂世界其實就是阿彌陀 商務中心佛 在外國設立的高等學府,眾生只要發願就能夠到這所學府進修。到學有所成時便會返國幫助國家建設一樣。 由於淨土宗能夠三根(指上、中、下根性的人)普被,而且容易修習,所以弘揚淨土宗的大德都將之判別為「易行道」以跟其他依靠自力的修行方法(即「難行道」)作分別。淨土宗並不像禪宗一樣有法脈傳承,淨土宗的祖師是後人根據他們弘揚淨土的事跡來判別,現今經後人所公認的有十三祖:慧遠、善導、承遠、法照、少康、延壽、省常、袾宏、智旭、行策、實賢、際醒、印光 。念佛法門主要是以信、願、行 為三要。信: 相信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。 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能夠接引發願往生淨土的眾生。 相信念佛法門的殊勝。 願:發願往生西方淨土,願得阿彌陀佛的接引。即除了靠他力以外亦需要自力才行。正如眾生落入大海中,如有人投下救生圈而你不接受的話就不會得救。 行:念佛、持戒、修福。 而念佛有四種方法:持名念佛。稱念「阿彌陀佛」的名號,口念清清楚楚,耳聽得了了分明,一心只念著佛號。 觀像念佛。先觀阿彌陀佛的聖像或畫像,把佛的相好莊嚴謹記在心,然後靜坐觀想佛相。 觀想念佛。依《觀無量壽經》所記載的十六觀,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觀想西方三聖的三十二相,觀想九品眾生如何獲西方三聖接引。 實相念佛。了解緣起性空,理一心的正觀。就是念實相佛。這是以自力為主的修行法門。 參考資料:印順法師《淨土與禪》第二章《念佛淺說》 妙蓮老和尚《往生有分》 律宗 相傳釋迦牟尼在世時,為約束僧眾,制訂了各種戒律。第一次佛教結集時,由持律第一優婆離 誦出律藏。後因各派對戒律的理解不盡一致,所傳戒律也有所不同。三國魏嘉平(249 - 254)中,中印度曇柯迦羅來洛陽,譯 宜蘭民宿摩訶僧祗部戒本,作為持戒的準繩。正元(254 - 256)中,安息國沙門曇諦來洛陽,譯法藏部羯磨,從此中國僧從即依此受戒。其弟子法聰講《四分律》,口授道覆《四分律疏》,被認為是四分律師。及至慧光造《四分律疏》,刪定羯磨,始奠定該宗基礎。後經道雲、道洪、智首,傳至道宣 。道宣著《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》、《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》、《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》、《四分律拾毗尼義鈔》、《四分比丘尼鈔》,並在終南山創設戒壇,制訂佛教受戒儀式,正式形成宗派。因道宣住終南山 ,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稱。與此同時弘揚《四分律》的有相州(今河北臨漳境內)日光寺法礪和長安西太原寺東塔懷素。法礪和慧休合撰《四分律疏》、《羯磨疏》等,創相部宗。懷素曾入法礪、玄奘門下,撰《四分律開宗記》,較對法礪《四分律疏》的錯誤而為新疏,後又撰《新疏拾遺鈔》、《四分僧尼羯磨文》等,開創東塔宗。南山宗、相部宗和東塔宗 後被稱為律宗三家。 律宗以《十誦律》、《四分律》、《摩訶僧祗律》、《五分律》和《毗尼母論》、《摩得勒伽論》、《善見律毗婆沙》、《薩婆多論》、《明了論》,為基本經典,通稱四律五論。律宗由道宣三傳弟子鑒真於754年(唐天寶十三年)傳至日本當時的都城奈良 ,是為日本律宗之始。法相宗 法相宗,(即Conciousness-Only,或Yogacara),亦名唯識宗、慈恩宗,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。古印度有性宗與相宗,性宗類似漢傳佛教的三論宗;相宗則以「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」,描述宇宙 何以森羅的心識理論基礎為主要課題。宗派從唐朝玄奘法師為始,由其弟子窺基法師宏揚。玄奘法師曾求經學於中印度,親學於戒賢論師。回返中國以後開設譯場譯經,由於窺基法師大弘法相唯識學於慈恩寺,故此派得名慈恩宗。明朝 時此宗曾盛?濾桶獢C  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tqcaermxoh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