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歐陽金雨
 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一條微信,日前引發了一股“尋找廖廠長”熱。
  吳曉波說,“在這個日益物質化的經濟社會裡,只有廖廠長例外”。為什麼這麼說?廖廠長是誰?帶著這些疑問,三湘都市報在3個小時內找到了廖廠長——婁底漣源的廖群洪先生。
  當年27歲的廖廠長慷慨解難,為四位青年學生追求理想的道路點亮了一盞心燈;25年後,這位歷盡滄桑的中年人仍舊發出吶喊:“民族振興、文化復興,匹夫有責!”這位廖廠長的故事里,有著遠超一個企業家的使命感,也藏著湖湘人“心憂天下”的家國情懷,更流著上世紀八十年代青年人的理想主義血液。
  今天青年人的理想是什麼?包括湖南日報、三湘都市報在內的湖南媒體紛紛出動,帶著“理想之問”,繼而走進高校、中學對話新青年。
  令人欣慰的是,中學生中,有人想做無國界醫生,有人胸懷“振興汽車工業”夢;大學生中,有人想以數學報國,有人“不管多難,都要為公益奉獻”。當然,也有迷惘者。有人說,理想飢不能食,寒不能衣,不能幫我們找一個優厚的工作,領一份體面的薪水。甚至一個有理想的人,活在當下,會比別人更覺生存的困難與尷尬。
  有堅定,有迷惘,有抗爭,有妥協,每個人追尋理想的姿態可以大不相同。只是,人若沒有了理想,生命將走向何方?
  就像文學家所說的那樣,“理想有如晨星——我們永不能觸到,卻可以藉著星光在人生海洋中遠航”。我們贊頌希望“讓人類遠離饑餓”的袁隆平,我們欽佩35年追夢的“油菜花父子”沈克泉、沈昌健,實際上不正是在贊頌一種更飽滿的意義、欽佩一種更豐盈的人生?循著理想的星光,我們才能逃脫一己得失,眼界更遠、胸懷更大,找到一個更持久、更深刻的生命出口。
  更何況,身處這個時代,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理想。
  這是個能夠兌現理想的時代。權利一一落地,公義自在流淌,國家的日益強大正成為人民福祉的保障,讓每一個人都從國家的發展中收穫自己應得的成果。
  這是個規則正取代關係的時代,金秋十月,“依法治國”時代強音第一次鐫刻在黨的中央全會的歷史坐標上,法律正是國家對萬千民眾的理想所簽署的契約。
  這是個並不嫌貧愛富的時代,它沒有拒絕馬雲們年輕時的一文不名,而是讓他們成了一個個創富傳奇的主人公。
  可以說,這是一個普通人的黃金時代。湖南80後公務員譚鑫,正在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山南,以自己的選擇和堅守,探索山區互聯網宣傳管理;上海農民工李影,將幾尺公廁掃得乾凈清爽,鮮花綻放,如今,這位姑娘已是全國勞動模範、全國優秀農民工和全國道德模範。
  記得前幾日,廖廠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:而今,有家國情懷的堅定理想主義者似乎已經寥寥無幾。想對廖廠長說的是:您從不孤單,請給理想一點時間。今天的人們,生活雖在物質之中,成長卻在精神之上。用減法去除浮躁、去除虛榮、去除功利,用加法聚眾成火、納溪成泊、合木為林,這,是當下青年人正在做的。  (原標題:請給理想一點時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tqcaermxoh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